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可持续转型与气候治理机制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可以订阅哦


全球可持续转型与气候治理机制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全球可持续转型与气候治理机制学术研讨会暨资源环境管理卓越青年学者论坛于2021年5月22日至23日在浙江大学举行。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要求切实推动可持续转型,完善气候治理机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2020年度启动了“应对全球变化的可持续性转型模式研究”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范英教授担任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英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田立新教授、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副院长吴力波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谭荣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应对全球变化的可持续性转型模式研究”项目团队联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了全球可持续转型与气候治理机制学术研讨会暨资源环境管理卓越青年学者论坛,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培育专项-美丽城市研究团队、浙江大学文科交叉创新团队-美丽城市研究团队、浙江大学科斯经济研究中心联合承办本次研讨会。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蔚文教授、“应对全球变化的可持续性转型模式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范英教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石敏俊教授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照片分别为:张蔚文教授、范英教授、石敏俊教授

滑动看更多照片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石敏俊教授主持全球可持续转型与气候治理机制学术研讨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英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田立新教授、复旦大学吴力波教授和浙江大学谭荣教授分别作主旨演讲。

范英教授以《新冠疫情后的绿色经济复苏》为题,从新冠疫情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出发,探讨了如何在短期经济复苏和长期绿色发展之间寻求优化之路这一问题。范教授把新凯恩斯主义的框架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基于市场刚性的假定构建了一个NK-DSGE模型,引入新冠疫情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从短期、长期复苏效果两个维度,模拟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两新一重、绿色两新一重等三种经济刺激方案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该项研究发现,虽然从短期经济增长来看,绿色经济刺激政策的短期环境效应不显著,但可以起到经济的自动稳定器效果,从长期来看,绿色经济刺激政策的环境效益明显,可以大幅减少未来的减排成本。范教授指出,绿色经济刺激政策是振兴疫情后经济复苏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有效方式,是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优选路径。疫情后的经济复苏,需要一定的经济刺激,但要兼顾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期目标。

田立新教授以《碳中和场景下的绿色发展动力》为题,探讨了生产与消费经济系统中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相关规律。围绕我国该如何谋划碳达峰、碳中和的“施工图”这一问题,田教授分析了基于企业与居民主动、自觉自律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及碳双投入水平视角,如何构建碳中和场景的新经济系统下的内生增长理论;在新经济系统中碳双投入水平演化下,是否存在绿色低碳行为驱动的政府规制?田教授依据绿色发展下的碳双投入水平、技术方程、欧拉方程,得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规制效应。

吴力波教授以《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碳市场试点政策环境协同效应研究》为题,分析了碳市场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该项研究对已有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mission Trading Scheme,简称ETS)研究进行了改进,将2011年至2014年的微观企业数据按照行业、地区分样本匹配,进行DID实证设计,并对基准回归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和平行趋势检验等。研究发现,对非电力部门而言,ETS政策降低了直接的与排放及其排放强度;对电力部门(以燃煤电厂为例),ETS政策对碳排放总量无明显影响,甚至导致碳排放强度出现了轻微的上升。吴教授进一步进行了异质性回归分析,检验了企业规模是否存在调节效应、试点政策是否外溢效应,从政策目标、环境效益层面得出了研究结论。

谭荣教授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体系初探》为题,从公共管理的学科视角探讨了气候治理机制和治理体系。谭教授详细介绍了治理体系的定义和作用,探讨了气候变化的治理逻辑。他提出,如果只关注政策工具创新而忽略治理体系的影响,很可能出现“头痛医头”的问题。为此,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体系建设需要在四个方面同时发力。一是需要推动气候治理价值目标的重塑,做好价值倡导来建构新的社会理性内涵;二是重视调整地方政府激励机制、明晰条块关系、向民众和后代人进一步赋权等来进行治理体制机制的重塑;三是要以建构社会价值为导向,推动政策工具创新从事后逻辑向事前逻辑转变,并与传统政策工具形成协同效应;四是主动“拥抱”监测监管的技术变革,推动监管考核等治理闭环的制度建设等。谭教授认为,治理体系不是单一的政策,而是包含“价值目标、基础制度、政策工具、监管考核”等一个有机的制度系统。

浙江大学谭荣教授主持资源环境管理卓越青年学者论坛(第三期)。本期论坛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秦萍,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段宏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谢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方恺做主旨报告。

秦萍教授的报告题目为《Does CO2 emission trading schemes deliver co-benefits: Evidence from Shanghai》。她从国际社会协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出发,指出在全球温升2度目标下,目前的减排力度还不够。为什么气候变化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气候变化是全球性公共产品,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成本和收益存在不对等。基于碳减排激励问题,应当把减排的协同效应考虑在内,因为碳减排可以同时减少空气污染,产生额外收益。秦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碳价会影响二氧化硫排放量,但从行业视角来看,电力行业没有协同效应。

段宏波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基于综合评估模型的碳中和实现路径探讨》。他介绍了碳中和的概念、研究现状以及综合评估模型的构建与框架。基于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段教授团队模拟了实现碳中和的潜在路径,通过加入碳价、能源结构、补贴政策等因素,描绘了我国在不同阶段的减排效果。该项研究发现,单独的碳税补贴不足以实现碳中和目标,利用补贴组合降低石油的刚需是关键。对碳中和的GDP代价模拟发现,短期来看影响较大,但后期的影响较小。段教授指出,该模型还会拓展到多模型比较,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

谢杨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健康经济影响分析》。她指出,亚洲是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空气污染的直接影响有致病、致死和医药支出等,间接影响是减低劳动效率,减少空气污染可有效减小未来经济损失。谢教授从政策评估入手,通过健康评估模型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其中的成本主要是政策成本,效益是指健康效益。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空气质量改善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著,但西部地区的成本大于效益,此外,臭氧控制将在未来的空气质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碳减排可以显著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从而改善空气质量。

方恺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面向碳中和的能源和碳足迹研究》。他从生态足迹理论出发,加入碳汇视角,提出了基于净促进生产力的能源足迹核算方法,并进一步加入足迹家族概念、行星边界理论与环境可持续性和SDGs关联分析,完善环境足迹分析框架。考虑时间维度的三维足迹,可以用于测度自然资本利用。通过对碳排放达峰的模拟发现,过分注重碳达峰时间提前可能反而会导致排放峰值大增,这将导致欲速而不达的问题。基于对碳足迹模型的核算发现,过去15年全球碳足迹总量趋于增长,中国是隐含碳最大的出口国,美国是最大的进口国。方恺教授认为,碳排放核算受到了价值判断和选择偏好的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空间不匹配会导致碳泄漏。

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关注可持续性转型和气候治理研究的学者,100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微信:zjuspa


  以天下为己任,

以真理为依归。

长按二维码关注

学院网址:www.spa.zju.edu.cn

投稿邮箱:langmz@zj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